武英微信总第18期 | 从司马“光”和“义”阳世家谈避讳
作 者:吴 斌
在《兵马俑逼疯“文献控”》的末尾,我们回顾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。史传赵光义搞了一出“烛影斧声”,搞死了他哥赵匡胤,登上皇位,是为太宗。又隔了真宗,传位给仁宗赵祯。仁宗时代,考上个进士叫司马光,就是昔日砸缸的无敌小男孩,也是后来《资治通鉴》的作者,这些貌似中国人都知道。司马光,历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整天出入朝堂之上,很是拉风。
司马光的爸爸叫司马池,生司马光时,正在河南光州当县令,于是取“光”字给儿子当了名字。大家注意,光州的“光”、他儿子的“光”和宋太宗赵光义的“光”竟然是同一个“光”,可见,司马池脑子缺根筋,这样搞,置“避讳”法令于何地?置先皇脸面于何在?更不堪忍受的是,等司马光当了大官儿,没少在四个皇帝和数不清的大臣面前晃悠,他们怎么能容忍这么一个忤逆的家伙一直到死?
文史专业的学生,大一时候,老师就会教避讳字的知识。老一辈的鉴定家,把避讳知识用于鉴定中,也取得了一些成果。但是,避讳字是不是屡试不爽?避讳字鉴定,在哪种情况下适用?书呆子们,或者学力不够者,断难想明白。
我们举个避讳的例子,康熙皇帝玄烨登基后,清代人为了表达对皇权的敬畏,写到“玄”字,就要换字或者缺笔。比如要更换成“元”字,毛孩子启蒙《千字文》时,第一句就不能背“天地玄黄”,要说成“天地元黄”。靠,是不是很别扭?
在不考虑照抄前朝避讳文字的极端情况下,我们就某件清代书法设置一个命题:“如果有天地元黄的字样,就是康熙之后的作品”。成立不?显然成立!它的逆命题是什么?“如果是康熙之后的作品,就不会有天地玄黄的字样。”成立不?初中数学大家都学过,原命题成立,逆命题不一定成立。那它究竟成立还是不成立?
书圣王羲之在《兰亭序》中有一句名言:后之视今,亦犹今之视昔。如果1000年后的某人,拿着现今的法律条文说“看看,2011 年开始醉驾入刑,所以2014年没人醉驾”,大家说,他是不是个白痴?同样的道理,如果现今有人说“看看,康熙皇帝叫玄烨,所以康熙后的清代人都避玄字讳”,大家是不是也觉着很喷饭?
法令是干嘛的?是为了约束犯法者的。如果大家都不犯法,那制定法令干什么?就因为有人犯法,所以真实的历史一定表现出众生相。避讳,当然也是如此。想起来就避讳下,想不起来拉倒,充其量也就冒点风险。反正天下文字这么多,抓不到是大概率事件。有一个“明知避讳而没避”的例子,被人反复提及:米芾名作《蜀素帖》中有两个“殷”字,一个缺笔,是为了避赵家祖先赵弘殷的讳,另一个完好(图1),怎么解释?
书画鉴定,一定有多元的方面,演的可不是周星驰电影《一本漫画闯天涯》的桥段。反言之,如果谁只会拿着大一年级学到的“避讳”闯天涯,想必需要极高的造化外加极大的脸蛋。
下面,我们翻一翻宋代的文献,看当中是怎么记载“光”和“义”字避讳的。
南宋李焘(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十八:
(太平兴国二年)庚子,帝(赵光义)改名炅,诏除已改州县、职官及人名外,旧名二字不须回避。
南宋岳珂《愧郯录》卷二《旧讳训名》:
太宗旧讳,自大中祥符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诏,中外文字有与二字相连及音同者,并令回避。
南宋绍定《礼部韵略》之《淳熙重修文书式》:
旧讳:光义 匡乂 德昌 元休 元侃 受益 宗实 仲鍼 傭亶 烜 伯琮 瑗瑾
南宋绍定《礼部韵略》之《淳熙重修文书令》:
诸犯圣祖名、庙讳、旧讳(旧讳内二字者,连用为犯,若文虽连而意不相属者非)、御名,改避。
看到了吧,在宋代文献中,记载了“光”、“义”避讳的规矩。977年,赵光义改名赵炅,于是昭令天下,这两字除非连用,单用的时候,无需避讳。一直到南宋,都沿袭了这个惯例,这就是凿凿的法理依据。
至此,再看看“义阳世家”印(图2),谁还敢说不避讳的“义”字是破绽呢?
武英书画微信订阅号:wy2010bbs
投稿信箱:wy2010bbs@163.com
网址:www.wy2010.com
订阅办法:
一、点标题下方”武英书画”链接加关注。
二、进入通信录,订阅号,点右上角加号,搜索“武英书画”或“wy2010bbs"。
三、扫描以下二维码。